教育的溃败与帝国的兴衰,又叫做”为何中国人越来越不称职”
Knowledge is Power, 培根的这句名言的中文表述一直是”知识就是力量”, 但如果我们把眼光放长远一点,这可以发现更贴切的解释是:”知识就是权力”.
你接受的教育决定了你能够拥有多少权力.
两个世界的古典教育
西方传统七艺: 对终极真理的追寻
我导师常常对我说, 你写的东西没有逻辑,要改….而说到逻辑(logic)这个哲学概念,那么古希腊是必须要第一个拿出来讲述的. 因为逻辑一词的起源(logos),就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用来指代”变化多端的世界背后存在的的某种永恒的理性化的秩序”, “宇宙中存在的这种秩序是个事物之间存在一种`比例`关系的`原因`, 人们可以用`理性`去认识它”(语出 剑桥插图古希腊史1). 而亚里士多德则首次将逻辑变成了一个系统的学问.
逻辑学作为教育的科目自然也出现在古希腊, 它从属于“三学”(trivium,语法、修辞学、逻辑学)与另外的“四艺”(quadrivium,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一起组成了古希腊教育的核心七艺(septem artes liberales). 现在也被称为”博雅教育”.
三学与四艺
可能读者会好奇里面三学和四艺为何要区分开,还各自有自己的专有名词. 因为这两者来源是不一样的.
逻辑从属于哲学,而希腊的哲学,来源于富裕与闲暇(语出 剑桥插图古希腊史). 希波战争之后, 雅典一跃成为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霸主,当时雅典为首的希腊人正是春风得意,刚刚击败波斯,手里紧握着地中海的霸权. 而地中海贸易正是古典世界的商贸核心,它将埃及,黎凡特这些当时的膏腴之地与沿着地中海/黑海的一系列希腊殖民地连接起来.另一方面希腊境内的有色金属丰富,有古典世界最大的洛里安姆银矿(一直开采到十九世纪才挖完),色雷斯(保加利亚, 当时属于希腊)境内有金矿. 雅典的货币德拉克马(雅典娜的猫头鹰)通行于整个地中海地区(类似于当今美元的地位).
上图: 古希腊银币
雅典统治下的数百万人都希望能到此时正处于极盛的雅典城. 不管这些人原来来自于提洛同盟的城邦还是各个殖民地.也不管这些人的身份是不是雅典公民(虽然只有两万左右), 还是仆从国的居民, 抑或是奴隶. 他们蜂拥而至. 其中当然少不了一肚子墨水的知识分子.
上图: 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后人假想中贤者汇聚一堂
这些聚集在雅典的知识分子群体被叫智者(sophist), 来到雅典之后, 生计成了智者中很多人的大问题. 正如鲁迅在”那拉走了以后中”一文中说到”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 同时代在中国的战国时期, 各国通过建立稷下学宫之类的官营学术场所来容纳这类人. 而在雅典的智者们则是谁给钱,就向他传授毕生所学. 而在民主制度之下的雅典, 顾客最大需求就是与演讲相关的知识.
雅典的民主制度是有前提的, 它要求公民不仅要在战时出战, 还要能识字,有足够的能力去阅读法律文书, 还要理解与评价政策相关的各种观点.而有进取心的公民需要在公民大会上公开演讲来影响城邦的政策制订. 比如雅典极盛时代的首席将军伯里克利就是一位杰出的演讲家,公元前431年他在阵亡将士葬礼上关于雅典民主体制的演讲影响深远2.
上图:伯里克利_胸像
因为有了这样迫切的需求,由智者传授的三学都是围绕着如何能够公开演讲而展开. 开口说话语法必不可少, 而修辞学则是为了组织论点来让听众信服自身立场, 而逻辑学则能够诉诸理性成为演讲的骨架.除了演讲技术,智者派也在其他方面有涉猎,比如促进几何原本一书产生的尺规作图的三大问题就是由他们提出的.
但是物极必反,后来智者派学者们的名声并不好, 因为精通于演讲而并没有坚定立场,他们被认为是诡辩大师, 通过纯熟修辞和逻辑手段来颠倒黑白, 换句话说就是”讼棍”.比如Gorgias, 这个人技术水平很高, 喜欢给人翻案, 比如给海伦翻案.而这个人的名字也成了现在gorgeous一词的来源.
与专注于嘴皮子的三学相比, 由柏拉图建立的四艺体系出现较晚, 并且和实际生活密不可分, 比如天文与航海密不可分, 几何常用于建筑等等. 而柏拉图的本意也希望这些学术可以尽可能地用在军事上. 柏拉图生活的年代, 民主的荣光已经消退, 希腊人正陷入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漩涡中,无暇注意到周围崛起的民族正对自己冷眼围观.
希腊之后被罗马征服,而罗马则被希腊的文化”反征服”.罗马自己的神话体系基本是把神改个名字的山寨版希腊神话,比如zeus改成jupter这种,自然这七艺也一并被罗马完整的吸收与继承.
基督教之后的七艺
公元之后基督教的异军突起,对于罗马广袤疆域中的希腊传统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早期的基督教徒坚信耶稣马上就要重现人间,并带来最后审判. 这个前提下,理性以及对现世的关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迎接天主的降临. 所以当基督教得到罗马官方的承认(公元313年)之后, 希腊的思想传统就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比如有记载以来的第一个女数学家, 亚历山大里亚的希帕蒂娅(Hypatia,约公元370年-415年)就被基督徒凌迟之后烧死.
上图:青色圈中站立的白衣人就是亚历山大里亚的Hypatia
最终天父并没有再临人间, 人们只能在古典帝国萧瑟的残骸上挣扎着活下去. 此时在一些思想家的努力下, 基督教与希腊传统进行了调和,希腊的思想得以在基督教中得到保留.
时间继续往后推移, 当西罗马分崩离析, 蛮族各自开始裂土建国的时候. 其中一个蛮族国王狄奥多里克手下的官员波伊提乌, 编写了这七种自由技艺(seven liberal arts)的拉丁文教材, 这让古希腊的传统在西欧得以继承. 这些教材在欧洲被使用了几百年, 而在中世纪的欧洲, 唯一能学习拉丁文的地方就是教会.
一神教天生排外, 他们坚信只有自己掌握真理, 自然只喜欢从外界获取有用的东西而不愿意服从外界.佛教中观音菩萨兼职道教中慈航道人这种一套人马两个班子的和稀泥骚套路, 也只有中国这种儒道释合流并且皇帝最大的国家才能玩出来,中世纪的欧洲是不会允许出现这种情况的. 那么教会思想出现异端, 队伍不好带了,怎么办? 只能撸起袖子干啊,磨嘴皮子玩辩论只是初级阶段, 不行就玩真人BBQ(布鲁诺, 塞尔维特以及安达卢西亚穆斯林实名点赞). 作为七艺之一的逻辑学就在论战中是各路人马必不可少的武器. 最终以托马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为代表的经院哲学通过将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推理与宗教的教义统一起来, 建立了系统而完整的基督教神学.
上图:托马斯阿奎那
虽然是神学家, 但他对上帝的论述严丝合缝, 提出的问题也是相当大胆, 比如他提问到,天堂是不是会有排泄物… 而在后人的记述中也给他附会出”一个针尖上能有多少个精灵?”的段子. 虽然这种讨论还是在维护神学,但相比同样来源的伊斯兰教来说要好多了. 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只能用阿拉伯语,而且一个字都不能改,任何一点变动的可能性都被封死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最早一批科学家往往都是以神学家的身份出现,不仅因为当时教会保留着最好的教育, 而且神学家接受的逻辑训练对于他们研究自然事物也是大有裨益. 他们当时说研究的说是科学,更可以说成是有关自然的哲学. 作为肺循环发现者的塞尔维特是因为他的神学作品而招致火刑. 而牛顿,我们常常认为他是科学家,但他更重要的身份是神学家.他的墓志铭说的很清楚了:
上图:牛顿墓地正面
上图:牛顿的墓志铭
墓志铭原文是拉丁文,英文版如下:
Here is buried Isaac Newton, Knight, who by a strength of mind almost divine, and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peculiarly his own, explored the course and figures of the planets, the paths of the comets, the ideas of the sea, the dissimilarities in rays of light, and, what no other scholar has previously imagined, the properties of the colours thus produced.
Diligent, sagacious and faithful, in his expositions of nature, antiquity and the Holy Scriptures, he vindicated by his philosophy the majesty of God mighty and good and expressed the simplicity of the Gospel in his manners. >
Mortals rejoice that there has existed such and so great an ornament of the human race.
He was born on 25th December 1642 and died on 20th March 1726.
其中 “in his expositions of nature, antiquity and the Holy Scriptures, he vindicated by his philosophy the majesty of God mighty and good and expressed the simplicity of the Gospel in his manners. “一句, 是在说”在他对自然,古代和圣经的阐述中,他通过他的哲学证明了上帝的威严是强大而善良的,并以他的方式表达了福音的简单性。”
12世纪开始出现了大学之后, 教学体系得到了扩展, 除了经典的七艺外, 增加了医药, 哲学(神学)和法律. 而到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大学开始发展, 学科开始细化, 这七艺,逐渐的被划分成更小的科目, 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理工科/医学/商科 之类的新学科. 至此,七艺(seven liberal arts )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
七艺的精粹, 以几何为例
总的来说, 作为埃及衍生文明而产生的希腊产生了以抽象概念为对象的形式推理, 这在古典世界里面是相当独特的. 这种思想的一个典型体现就是几何原本(Euclid’s Elements).
这本书成书于公元前300年左右, 中世纪期间经过阿拉伯学者注释之后, 被重新翻译回欧洲. 这本书在西方影响巨大, 是仅次于圣经的流传最广的书籍. 公元1606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将此书翻译到中国.
上图:几何原本阿拉伯文
几何原本的内容排布是很反直觉的. 开篇给出23个定义, 然后是几个公设,五个公理, 接下来的就是使用这些定义以及公理来证明的一系列命题. 定义的画风非常抽象而寡淡,比如:
定义I.1 点:点不可以再分割成部分。
定义I.2 线:线是无宽度的长度。
然后书中的命题就是直接给出标准的正确证明过程. 作为中学生学习平面几何的教材, 几何原本是很糟糕的,就是作为练习册也很差, 因为它擦除了思考的痕迹. 历史上很长时间中,人们只学习几何原本中最简单的那部分.
但这本书最大贡献并不是作为数学书给出了这些命题, 而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演绎推理,以公理化的结构讲述数学知识. 这种哲学范式深刻的影响了西方.
欧几里得在编写该书的时候, 古埃及以及美索不达米亚的各个民族都已经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很多数学相关的知识, 但这些依然是经验主义的,无法脱离具体的问题. 欧几里得(或者说这本书的作者)洞察了这些知识之间的关联, 并整理出有限的几个公理, 并仔细的安排各个命题,让各个命题通过紧密的逻辑关系绑在一起, 而一切的起点就是那些个定义,那几个公理. 而整本书除了这些概念建立的体系外,没有一句题外话.
徐光启这样评价这本书的理论体系道:
“此书有四不必:不必疑、不必揣、不必试、不必改;有四不可得:欲脱之不可得,欲驳之不可得,欲减之不可得,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
而爱因斯坦评价此书道:
“我们推崇古代希腊是西方科学的摇篮。在那里,世界第一次目睹了一个逻辑体系的奇迹,这个逻辑体系如此精密地一步一步推进,以致它的每一个命题都是绝对不容置疑的——我这里说的就是欧几里得几何。推理的这种可赞叹的胜利,使人类智慧获得了为取得以后的成功所必需的信心。”
可以发现,尽管时间相差300年, 爱因斯坦也基本不可能认识徐光启, 但两人对此书的评价却是一致的.
这本书塑造了一代代的西方学者, 他们可能不一定还能记得书中的具体内容,但他们学会了如何从现实的具体问题中抽象出问题的明确定义, 然后依照有限数量的规律来在理论层次进行演绎. 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需要确保自己建立的体系在逻辑上没有漏洞, 同时他们也可以确信自己的正确, 并反馈到具体问题上. 正如”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举得那个摩托车的例子: 只要观念中的摩托车被建立起来, 并能够跑动, 真实世界的摩托车才可能跑动.
徐光启明确的意识到了这套思想方法应用到各个领域的威力:
(此书) 有三至、三能:似至晦,实至明,故能以其明明他物之至晦;似至繁,实至简,故能以其简简他物之至繁;似至难,实至易,故能以其易易他物之至难。”
他同样指出了学习此书的价值:
“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 能精此书者,无一事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学。”(《徐光启集 • 几何原本杂议》)
虽然现在的人们已经不会再去德尔斐去求阿波罗的神谕,君士坦丁堡也改名伊斯坦布尔,但全人类都仰赖于这些2000年前爱琴海岸边萌发的思想种子所带来的福泽. 包括你我,因为如果不是科技发展带来的粮食产量增加,我们可能根本不会出生.
中国的六艺: 直面真实世界的挑战
先秦中国的”君子六艺”是西周开始的官方教育体系, 六艺的内容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 在仔细地察看六艺的内容之前,有个词的含义要明确: “君子”一词, 原本指的就是贵族, 君王之子.与现在品德高尚的含义相差很大.
自然这君子六艺就是贵族的教学体系.它可以分成三个类别:”礼乐”一类, “射御”归为一类, “书数”是另一类.
礼乐
中国古代最早的学术就是”礼”. “礼”是一套宗教意味浓厚的道德典范以及行为准则或者说”法律”.它将人按血缘地位进行划分, 为不同的阶层划定了种种”规矩”. 通过时时刻刻的让人遵守这些规矩, 来提醒或者让各个人学习到自己所处的”位置”.
比如日语中的敬语体系, 种类繁多, 使用起来因人因时因地而变化, 稍有错误, 你就是”无礼”, 就是冒犯.这和日本历史一直以来的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相辅相成. 日本人每次寒暄中都要时刻的强化双方的社会地位.陌生人见面也是如此,在开口的第一句话里面就是要分清双方的地位, 然后的交流才能在确定好的等级体系下完成.
这种”礼”和现在的”礼”基本就剩下字相同. 当年的”礼”是一种能够让周人统治相对广袤的华北大地的统治秩序, 比如分封的诸侯用的仪式规格必须按照”礼”的规定,不然就是僭越. 诸侯要定期去朝贡天子, 天子要打仗了, 诸侯也要带兵跟随等等.
这种秩序是通过残酷的惩罚来贯彻执行的, 就是在统治阶级内部也是真刀真枪.比如说姜太公的直系子孙齐哀公, 被人在周天子面前进了谗言, 直接被”烹”了.就是扔到鼎里活煮了.作为东方大国的齐国也没反抗.
《史记·齐太公世家》:癸公卒,子哀公不辰立。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
个人怀疑,齐哀公就是因为僭越了自己的等级, 不然不好解释为何他作为只比天子低一等的公爵还被如此对待, 以及齐国之后为何没有反应.
而当东周王室衰微, 这套体系也就失去了支撑, 自然礼崩乐坏.
那么上古生活中,什么事情是最有效, 最有性价比的教育群体的方式呢? 这种事情最好要全体人员都要到场,并且要有一个公认的议程需要执行,这个活动的目的最好是”崇高”的.
是的, 宗教仪式,中国说法就是祭祀活动. 所以与祭祀密切相关的”礼”自然是贵族必学的了. 同西方的演讲术一样,最早出现的学术与教育都与权力密不可分.
但看看老祖宗的青铜器, 精美是精美, 绝对当时世界顶尖, 可这个画风有些”怪”, 再结合商代各种活人祭祀坑的遗址挖掘成果来看, 古代中国的祭祀活动场面应该很恐怖.
上图:人面方鼎
上图:虎食人卣
吓人就对了. 而且也没啥. 在生产力及其落后的条件下, 人的价值是很低的, 所以统治阶级也不费心去多考虑, 恐吓就完事了.
旧约记述中的上帝残忍而暴虐,动不动降灾灭城. 实际上也就是古代犹太人的文士在恐吓普通的犹太人民,让他们依附于所谓的”先知”. 上帝的面目变成新约里面给人以救赎的样子,则要等到公元以后的古典时期了.
另一方面就算活人献祭, 也很常见. 因为这是在当年人类能够做出的最高等级的牺牲了. 比如替罪羊一词的来历就是上帝对亚伯拉罕说要他献祭自己儿子, 亚伯拉罕也不含糊, 拿刀就要杀儿子, 上帝立刻表示, 可以了, 你的心意我收到了, 儿子就别杀了, 弄个羊意思意思就行了.
见创世纪(Genesis) 22章:
22:1 这些事以后,神要试验亚伯拉罕,就呼叫他说,亚伯拉罕,他说,我在这里。
22:2 神说,你带着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你所爱的以撒,往摩利亚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献为燔祭。
22:3 亚伯拉罕清早起来,备上驴,带着两个仆人和他儿子以撒,也劈好了燔祭的柴,就起身往神所指示他的地方去了。
….
22:7 以撒对他父亲亚伯拉罕说,父亲哪,亚伯拉罕说,我儿,我在这里。以撒说,请看,火与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羊羔在哪里呢。 ….
22:10 亚伯拉罕就伸手拿刀,要杀他的儿子。
22:11 耶和华的使者从天上呼叫他说,亚伯拉罕,亚伯拉罕,他说,我在这里。
22:12 天使说,你不可在这童子身上下手。一点不可害他。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因为你没有将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留下不给我。
22:13 亚伯拉罕举目观看,不料,有一只公羊,两角扣在稠密的小树中,亚伯拉罕就取了那只公羊来,献为燔祭,代替他的儿子。
无独有偶, 在荷马史诗中阿加门农的联军攻破特洛伊后, 特洛伊的小公主也被放血献祭了. 如图:
上图:特洛伊小公主polyxena被希腊人献祭
图上被捆着的就是小公主, 这些裸着下身的翘臀男士就是希腊好汉们, 他们身边漂浮着的文字,应当就是这些好汉的名号了.
宗教活动离不开音乐, 不然西方的教堂里面就不会标配管风琴(organ)和唱诗班了. 中国古代的”乐”也是与”礼”紧密结合,是为各种政治场合服务的. 而不是现在的普遍印象里的的大众娱乐. 比如 “周朝最高等级乐是六舞,其中《云门》、《大咸》、《大韶》、《大夏》是黄帝到禹时所作,被称为“文舞”,而《大濩》和《大武》分别是汤、武所作,被叫做“武舞”。” 这些舞乐应该就是在大型祭奠上演奏. 虽然这些仪式用的音乐大都因为”礼崩乐坏”而失传, 但留下的韶乐能让精神西周人孔子三月不知肉味, 劲应该挺大,很上头.
大型的祭祀活动中,普通百姓在集体活动中增强一下认同感, 或者被恐吓的继续臣服. 而高层们则能有机会关起门来讨论一些重要事务.
所以礼乐说白了就是对于权力系统运作方式的教育. 换到现在的环境下就是政治课, 但是给百姓的政治课和领导人要学的政治课自然是不一样的. 比方说同样关于汽车的知识, 对于只是要考个驾照买个车的你, 要学的知识和修车的,开4S店的,设计汽车的这些汽车行业从业者知道的知识, 当然是不一样的.
射御
射御字面意思指的是射箭以及驾驶马车的技术.
射御不只是开车打枪
常常有人把他们类比到现代的轻武器射击训练以及汽车驾驶. 但这种类比局限在车辆/射击的范畴内,是低估了射御的重要性了.
要类比的话, 类比现在的战斗机飞行员更恰当. 现实中贵族的例子就在英国王室, 女王的次子,约克公爵(duke of york),安德鲁王子,就作为直升机飞行员亲自参与马岛战争, 而女王的孙子,哈里王子在阿富汗服役的时候,也是直升机飞行员. (当然可能与直升机飞行员的身体要求相对没那么高有关, 中国现在女直升机飞行员基本就是那批女战斗机飞行员淘汰下来的.)
回想一下当时的科技水平和军事水平, 就能理解这两种军事技术在当时的显赫地位. 在六艺出现的年代(西周),这两者是最尖端的军事技术. 弩(十字弓crossbow)出现于春秋, 之前弓就是最好的远程武器. 而马镫出现之前, 骑兵因为不好在马背上站稳,是难堪大用的.乘坐马车作战就是当时战场上最有机动性,最具有冲击性的作战方式.
比如鱼鹰社绘制的西周战车的想象图. 战车上的弓箭手必然是战场上最靓的仔.
埃及法老表示赞同, 下图是abu siimbel 神庙中描绘的拉美西斯二世在卡迭石之战中的英姿:
可能我们现在不是很能理解当年的审美, 那么现代人的复原图可能更好理解一些. 注意当代人的复原图中, 复原了持盾的驭手.
其次, 射御是不可分割的,乘坐马车远程作战的话, 人可以避免短兵相接,伤亡率会低一些. 实在不济,坐马车逃命也快啊,毕竟贵族命比较贵.
比如你当然可以像这幅复原图中的赫梯人一样马车冲阵,
但是你长矛捅到人, 别人也能捅到你, 所以如果能够在远处就射箭,还不是美滋滋?
所以, 在乌尔的典范(standard of ur)中显示公元前2500年的两河流域战车兵还都是使用长矛的.
然而到了公元前700左右, 同样是两河流域的亚述帝国的战车上人也变成射箭了.
射御作为贵族军事教育很合理
手握权力的统治阶层需要亲身参与战争, 不然甩手掌柜一时爽,后果就是全国火葬场.
雅典人在富裕之后, 公民不愿作战, 大量使用雇佣兵作战,最终失去了击败波斯时候的锐气. 然后雅典一直被征服, 到了近代, 文化都被奥斯曼土耳其同化了, 要不是十八世纪以来欧洲人给自己找祖宗找到希腊, 希腊都没法复国. 比如英国诗人拜伦就是希腊民族解放运动的狂热支持者, 他死后希腊还专门为他举行国葬并哀悼三天.(现在我们可能更熟悉他女儿ada, 因为她是第一个程序员)
罗马人也是富起来就不愿意打仗,征召不到公民来当兵. 在塞维鲁王朝之后加速使用蛮族来填充军队. 这帮蛮族在长期内战之后逐渐控制了罗马的军队. 自然就开始瞎玩, 这个剧情可以参考唐代李林甫重用番将, 到藩镇割据时期的魏博牙兵, 再到五代十国的乱世. 玩到最后这些蛮族人不想再顶着”罗马人”这个帽子了, 西罗马也就彻底亡了.
中国也不例外,到后来都发展成”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连普通人都瞧不上军队了. 但是谁也不欠谁, 等到太平天国时期, 清军就变成 ““见贼而逃者为上勇,望风而逃者为中勇,误听而逃者为下勇。”——《太平天国战争全史》”.
但是统治阶层天生人少经不起死,所以参与的兵种最好要能保命的. 而射御所代表的机动性强的战车兵理论上是最好保命的.
相反的例子就是英国,英国也是个阶层明显的国家,地位高的人上名字叫公学的私立学校,入伍也是直接从低级军官做起,来领导平头百姓组成的士兵.这套体系一直运转的不错, 把我大清狗脑子都打出来了.
上图:1915年伊顿公学的孩子在操练, 他们入伍将直接作为低级军官
但到了一战情况有了变化.机枪的广泛使用,使这些需要和士兵们一起冲锋的低级军官出现了严重的损失, 一战西线英军中尉的平均生存时间是42天,(作为极值,二战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新兵的生存时间期望值低于24小时,军官好一些, 3天).而在机枪的扫射下,这种损失几乎是在瞬间完成的.
比如索姆河战役, 1916年七月一日上午7:30, 军官们吹响哨子,士兵们冲出战壕, 8:30 英军死亡一万两千人.接下去的几个小时内,英军的死亡人数已经赶上之前100年英军在战争中死亡人数的总和. 而整个索姆河战役持续了四个多月. 整个一战中,伊顿公学参军的3000多人中有1000多人没能活下来.
上图: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中英军第一波冲出战壕
英军当时是按地区编队的,同一个连队的人都是老乡. 如此高昂的损失导致英国很多地方的贵族家庭普遍绝后, 这些男孩都被编在一个军团里面在同一场战役里面被机枪大炮一扫而光. 英国本土失去了一代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青年, 统治阶级金字塔的基座坍塌了. 日不落帝国的太阳不久后也自然下山了.
综上所述, 六艺中以射御为代表的军事教育是经过实际检验,非常适合用于教育贵族的.
正是这种强调武力的教育传统,在中国早期的帝国时期培养出了大量能领兵的忠诚官员/贵族.使得我们能够经受各种冲击后依然有能力重建统一的帝国政府. 这个时期帝国的名称,也化入我们的血液, 成为我们民族的名字.
书数
最后是书数, “书”很好理解, 就是书写写作的技能. 数是数学. 这两者都是行政工作生产生活中必须的技能,重要性不言而喻.比如说历史上最早的文字记录是来自于古城乌鲁克(uruk)的库辛石板, 人们认出的的信息是”29086单位大麦37个月库辛.”它应该说的是一个叫库辛的人在这段时间收了这么多的粮食.
值得注意的是”数”的含义, 有说法指出它是通”术”字,指占卜之术(《左传.僖公十五年》:「龟,象也。筮,数也。」). 如果我们选择这种解释的话,那么就存在更深一层的含义了. 中国上古时代中信鬼神,占卜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在甲骨文的记述中,商人生活处处都要占卜一下. 打仗之前自然要占卜一下问一下吉凶,天不下雨了,也要占卜求雨. 这种需求不仅是东亚地区龟鳖类爬行动物的浩劫,也产生了通过控制占卜活动而拥有巨大宗教权力的团体,在商朝这群人被称为”贞人”. 所以,贵族们通过学习占卜的两种形式”卜”“筮”其中的”筮”相关的技术, 就有争夺占卜的解释权的资格.
这种对占卜结果的解释权争夺也就是中国方式神权的争夺. 西方的情况也类似, 西欧中世纪的圣经一开始只有拉丁文版本, 而拉丁语的学习(连同上文中的七艺)都控制在教会手中, 也就是说所有的对于圣经的解释以及用圣经来背书的教会政策的解释权都控制在教会手中. 德国宗教改革的发起人马丁路德在被开除教籍后,将拉丁文的圣经翻译成了德语.这使得没有专门学过拉丁语的德国人也能看懂圣经,进而能评论教会的举动, 这大大的推动了德国教会民族化. 也鼓舞了其他各种语言的圣经出现, 促进了其他国家宗教改革的进程.
在中国, 这种世俗权利与神权的争夺是世俗权利最终胜利. 姜子牙伐商的时候, 占卜结果是大凶, 姜子牙依然决定出兵. 到了春秋的时候,国君们也已经不怎么把占卜的结果当回事了, 出现了一些可以放到情景喜剧的桥段: 《左传·僖公四年》:“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 到了后来就是我们熟悉的君主专制,天下就是皇帝最大,神权完全败北, 成了世俗权力的化妆师.
不管六艺七艺,都有明确培养目标
以上,我们归纳了东西方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从中可以发现一些共性,比如说,早期的教育都是为了满足很少一部分人的需求而产生.而且这部分人的需求很明确,就是为了权力.
古希腊的七艺直接与强调演讲的民主制挂钩. 中国的六艺的出现也完全为了训练出合格的东方风格的统治者, 钱穆在国史大纲3中指出:
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种侵略性的武装移民与军事占领,与后世统一政府只以封建制为一种政区与政权之分割者绝然不同。因此在封建制度的后面,需要一种不断的武力贯彻。【此种形势,正如近代国家海外殖民,亦需有不断的一种力量贯彻连击其间也。若此种力量一旦消失,则全体瓦解矣。】
也就是说, 西周的分封(公元前10世纪左右),实际上就是周王开空头支票, 派遣宗室子弟前往天下各处去武装殖民.
“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而自守也。”(出自 谷梁传) 描述了当时的国野二元体制. 当时周人为了镇守一方,必须建立堡垒, 这一个堡垒就是一个国(郭), “国”之外的就是”野”. 这可以类比欧洲中世纪的形态.
当时常见的堡垒形制分两层, 里面一层称为”城”,外面一层称为”郭”, 城里面的住的是贵族, 郭里面住的是周人农民, 两者统称”国人”. 堡垒外的人被称为野人/鄙人.你看从名字上就能看出当时等级的明确与种族歧视的严重.
虽然和古典希腊一样一个城邦一个国, 正如柏拉图在”斐多篇”中所说的那样, 希腊人是围绕池塘的蚂蚁或青蛙, 希腊城邦都靠海的, 而在希腊人掌握了地中海的制海权之后, 爱琴海就是希腊的内海, 各个城邦是很有安全感的.
而华北平原上的堡垒中周人们, 一直处于被包围的情况中, 敌人可能从各个方面涌来. 断然不可能有雅典的宽松气氛, 各种外族人的实力依然强劲, 比如伊洛之戎. 直到春秋时候,依然有记载说一国国君在城头上能看到周围戎人的烟火. 公羊传僖公四年中记载:”夷狄也,而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意思是外族进攻中原,南边的夷人与北边的狄人已经会师(“交”),中原各国的命运如同要断的线一样危急.
参考一下同时代圣经中的记载. 公元前13世纪, 摩西(Moses)带领希伯来人出埃及之后, 一直在旷野游荡(所以你们就是蛮族,对吧). 他的接班人叫约书亚(Joshua),他带领犹太人开始攻打迦南(巴勒斯坦地区)的城镇, 因为迦南是耶和华许给他们的(好吧, 你说是那就是, 不狡辩). 而他们攻破耶利哥(Jericho)之后直接屠城,只留了曾经容留希伯来探子的妓女一家.
在旧约约书亚记中有如下记载:
6:17 这城和其中所有的都要在耶和华面前毁灭。只有妓女喇合与她家中所有的可以存活,因为她隐藏了我们所打发的使者。
6:18 至于你们,务要谨慎,不可取那当灭的物,恐怕你们取了那当灭的物就连累以色列的全营,使全营受咒诅。
6:19 惟有金子,银子,和铜铁的器皿都要归耶和华为圣,必入耶和华的库中。
6:20 于是百姓呼喊,祭司也吹角。百姓听见角声,便大声呼喊,城墙就塌陷,百姓便上去进城,各人往前直上,将城夺取。
6:21 又将城中所有的,不拘男女老少,牛羊和驴,都用刀杀尽。
青铜时代人类的生存状态可见一斑, 周人们自然没有空和希腊人一起去考虑”理性”的问题. 他们可能更关心是不是能活着吃到今年新收的小米.
所以假如你是那个趴在城头的国君, 你看着周围飘起的戎人的炊烟,会想到些什么?
我想到的是:
城里现在还有多少粮食?
城里有多少人?
城里粮食该怎么分配?
城里还有多少武器?
虽然这些人还没进攻, 但是他们一直赖着不走, 今年的粮食还怎么收啊?
对了,收粮食的时候还要祭天, 到时候又要我来主持.
要出战赶走这些戎人的话, 城里多少人能够出战?
出战得要占卜一下鼓舞士气吧,要是卦象不吉,怎么圆回来啊?
出战了的话,怎么布阵? 哪些人打头阵?
但这戎人看着有些多啊, 这边应付不过来, 要去邻国找些援军, 都是亲戚, 都是天子分封的,还能见死不救不成, 那么派谁去出使呢,城里应该有人知道外交礼节的吧.
就这档口,城外来了一队人马, 说是另外一国的客人. 我要怎么接待?怎么回礼?
还有, 他们是不是戎人假扮的想来个里应外合? 我怎么知道他们是和我们一起的? 不要觉得戎人通过假扮进入城池然后攻占城池的说法很扯, 这种战例从古埃及时的占领尤巴城(The Taking of Joppa), 到后来的特洛伊木马, 屡见不鲜.
所以周人需要的是能够在和平时期能够准确有效地管理国家(礼,数),能够发布明确的政令(礼,书). 能够得体的主持国家间外交事务(礼,乐), 而战时能够带领”国人”出去”尊王攘夷”(礼,射,御)的领导人. 这也符合亨廷顿关于西方的核心竞争力的阐述:
西方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或宗教的优越,而是通过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方面的优势,西方人常常忘记这一事实,非西方人却从未忘记。——《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而六艺的一切都可以认为是围绕如何运用有组织的暴力. 而从大家都熟悉的做蛋糕的比喻来说, 这套教育就是为了做大蛋糕用的.从一个极端的角度来说: 做大蛋糕最快的方法是什么? 抢别人的啊.这词听上去很不好听, 换成”征服”怎么样? 如果我发现各个国家都是这么做的,那么我只能勉为其难的认为它是真理(暂时的)
六艺可谓生逢其时,非常全面而实用.西周的官学为周人培养了一批批的合格贵族.周朝能够持续那么久, 周礼能够有那么多的影响力,得要归功于官方学校培训出来的这些军政人才. 也正是钱穆先生所说的”不断地武力贯彻”.
反例就是二战英国人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控制殖民地了. 如同钱穆所言”此种力量一旦消失,则全体瓦解矣。”英国的殖民体系也就土崩瓦解. 如果一战英国不死那么多人, 这些人就会被派遣到世界各地的殖民地, 甘地不可能光靠绝食就能得到独立的.
下图就是19世纪时英国镇压印度大起义之后,正在炮-决印度起义者
上图:真当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古典教育的溃败
之后的很多年里,它们都逐渐无法满足原本的目标了, 也就是无法培养”文武双全”的完整的人了.
西方的七艺, 相比文武双全的中国六艺. 本身就专注于”文”这一块. 古希腊人有自己的奥运会传统, 他们并不缺乏的体育教育.
民主制的雅典帝国昙花一现之后, 马其顿和罗马帝国都不和你玩民主. 七艺所依赖的土壤不复存在. 虽然也算是希腊民族, 可马其顿是武力起家. 而罗马也是一直通过战争不停的发展, 之后就变成帝制了, 还是没事就政变佣立新皇帝的”禁卫军”继承制, 虽然有西塞罗这样的大家出现, 但没啥用, 最后一个可以说是文武双全的罗马皇帝马尔库斯奥勒留死了以后, 把玩政权的都是武人. 西罗马覆灭后就全是蛮族建国了. 其中法兰克的查理曼大帝一直努力学习文化, 但最后依然是能说不能写. 领导人身上的”文”,’武’一直是割裂的. 围绕嘴皮子的七艺最终和拉丁文紧密结合成为教会用于培训教士的御用工具. 之后七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文人”了. 比如欧洲中世纪史4中提到最早的大学的学生时候写到:
然而,大多数学生都是富裕的地主、商人和工匠的孩子;也只有这样的家庭才有条件、有意识要把儿子送到学校去。对农民和劳工来说,教育是不可能的事;对更高层的贵族来说,他们生儿子就是要培养成武士和统治者的,这种类型的教育完全是多余的。
上图:14世纪大学的授课
所以只学习七艺的话, 你能够得到的权力是确定了的, 因为你学的东西不是让你成为统治者/武士的.
而中国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 初衷是为了统治阶级培训军政人才的六艺, 也残缺不全. 中国的教育体系没能继续培养”文武双全”的人才, 最终导致伴随着帝国一起沉沦.
我们熟悉的科举制度在唐朝建立, 接着宋朝之后,人才的选拔基本是围绕科举的. 科举的”文试”完全没有军事相关的教育. 武举不受重视, 时断时续. 选拔方式要么是像宋朝一样偏空谈,要么更像选特种兵. 导致几百年来武举中名将并不多,举得出来的例子也就: 郭子仪戚继光俞大猷等等.
而在文科这方面的保留也很堪忧.
“数”,中国是建立起过自己独特数学技术的,尤其是代数体系方面, 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一系列代数体系在它们出现的年代是一骑绝尘的. 而且这些算术方法都对应着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比如九章算术的九个章节的简要说明如下图:
上图:九章算术基本内容
可以发现至少前五章完全是直接用在各方面的生产中的,非常实用, 经过这方面训练的人就可以承担相应的实际事务了. 但这种与实际生产紧密相关的学术并没有被重视, 虽然唐代的科举里面包括有算学, 但是在封建王朝后期文人鄙视数学的大环境下也荒废了.
徐光启为此痛心疾首:“算术之学特废于近代数百年间耳。废之缘有二。其一为名理之儒士苴天下实事;其一为妖妄之术谬言数有神理,能知往藏来,靡所不效。卒于神者无一效,而实者亡一存,往昔圣人研以制世利用之大法,曾不能得之士大夫间,而术业政事,尽逊于古初远矣。”(“刻《同文算指》序”). 徐光启指出了两个原因, 一个是文人只重名理, 不关心实际事务. 第二就是民间对数字的神秘主义态度, 这个也和中国数学的起源分不开.
乐就不说了,没听说过中国文人在音乐上有多少建树.明代朱载堉倒是搞出了十二平均律, 可他是个王爷. 文人数学都玩不好,乐理也不会好.
关于意识形态方面的”礼”呢? 还行, 独尊儒术之后, 这些就变成伦理道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但是作为君的皇帝本身,它的神圣性也不停贬值. 先秦的时候改朝换代, 前朝依然能保留自己的祭祀,虽然一直被人编排故事贬低,好歹还有个封地,比如夏的后人就是杞人忧天的那个杞国, 商的后人就是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的宋国, 汉献帝最后好歹也有个山阳公的爵位, 而曹魏政权司马氏篡位的时候,直接弄死了高贵乡公. 搞的东晋明帝听说了自己祖宗怎么得天下的往事后信仰崩塌,直接哭出来了. 当然他的后代最后也是被权臣用被子闷死.
明末的时候, 那些江南的士大夫们当然是熟读圣贤书的, 他们当然是知道这些事情的, 所以他们自然可以一边用冠冕堂皇的意识形态把崇祯逼在北京,坐看北方烂成一锅粥, 一边嫌水太凉.但真到要剃头了, 这些文人才发现新来的主子和原来不一样. 可太晚了, 清朝的皇帝一边保留科举,给文人一个念想.一边用文字狱来关门打狗, 把中国文人彻底干成了狗. 自然而然的, “三千年之大变局”到来的时候, 狗是没什么用处的.而训狗的除了训狗啥也不会, 自然被人吊锤.
综上可以发现, 中国的上古六艺也就”书”保留了下来并且发扬光大, 科举基本就是围绕”书”的.
而这种形式的科举玩的溜, 国家的扩张以及上升势头就停止了.(农业社会,社会的上升势头基本等同扩张), 因为它通过提供学而优则仕的阶层上升带来了政权的稳定以外,也造成了很多的弊病, 这个问题太大, 没法多说. 而单单和先秦的六艺相比, 它带来了轻视军事, 轻视实务的社会心态.
中国早期的王朝中, 从军是年轻人出人头地的不错选择, 比如唐朝李贺诗歌中表示:你看看有哪个书生当到万户侯的?
南园十三首·其五
作者: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但通过从军来建功立业, 是要双重运气的, 一个是要乱世, 还要自己命硬. 相比之下科举没有生命危险, 时间固定, 三年一次, 家庭富裕的话,也没那么累. 既然不用很麻烦很累就能稳定的去搏个一官半职, 为什么要去参军呢? 但军队没有足够的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加入进来成为将领(农业社会不要指望小兵能经历过教育), 军队战斗力怎么保证呢?
抗倭名将戚继光后人评价很高.而他更可贵的是愿意并且有能力把自己宝贵的军事经验整理成实实在在的兵书. 戚继光的兵书写的相当具体, 怎么招兵, 怎么练兵, 连安营扎寨时候厕所怎么挖, 上厕所的规矩都给你讲. 孙子兵法偏哲学,可能是因为战国时期这些东西大家都知道. 和平年代只能通过这样一板一眼的实际工作的细节来维持战斗力. 不然的话, 将领们就只能玩人海战术, 指望能用数量来压倒对方了.
上图:剑桥插图战争史, 这书通篇讲述西方人如何拥有军事优势得以长期以少胜多从而支配世界, 这是书中寥寥几处提到中国人的地方
但就是这样科举出来的官员, 也只能维持一个低效人治的社会. 因为不注重实务的一个后果就是政府的”无能”与”枉法”. 从九章算术的荒废我们可以认为,至少在徐光启的年代, 就算官员真的公忠体国, 政府的执行效率也是不可能高的. 官员在量土地,算赋税, 算运费, 算土方这些事情上面弄不清, 还怎么收粮食, 收税啊, 安排劳役修水利这些事情就更不用提了. 而对于农业社会来说,执行效率就是在丈量土地,确定赋税,战时征集物资, 运输前线这些事情上面体现出来的.
那么在官员普遍没有经过相关的训练, 无法准确的厘清土地/赋税/劳役 的情况下, 自然是有实力的地主越来越有优势, 而基本是地主家庭出身的官员也乐得和地主打成一片,乡贤治国, 其乐融融多happy,只有贫农吃亏. 久而久之,自然是土地兼并,流民遍地. (这里我不是在说土地兼并是因为官员的科举问题, 封建王朝的土地兼并不可避免, 而官员不重实务,让这个进程加速了.)
另外, 科举培养的都是给皇帝打工的,也只能是打工仔. 这些人都是在用打工仔心态在做事, 最后都成了分蛋糕专精的集团, 这自然带来了道德败坏.反正换个天子,只要继续科举,就可以当无事发生过.
早期中国在经历南北朝的外族入侵后还能汉化这些外族, 因为当时他们对汉人的文化是仰视的. 等到后期这些外族对汉人的文化越来越瞧不起了, 换句话说他们越来越有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了, 蒙古人就没被汉化, 然后到了清代, 汉人连传统衣冠都没资格保留了. (直接影响到现在漂亮小姐姐们汉服运动, 都没法找到个标准款式…)
但是从明清交替之际的文人张岱给自己写的的墓志铭来看, 汉人的精神世界从被仰视到瞧不起,也是活该吧: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张岱《自为墓志铭》
即使是这样只围绕文字书写的教育依然只是针对少部分人开放的, 比如上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东南大学,其门生罗时实等问:“国粹将亡,为之奈何?”梁启超反问:“何以国粹将亡?”门生答道:“先生不见今日读经之人之少乎?”梁启超听后勃然拍案说:“从古就是这么少!” 中国是1905年废了科举, 20年代的大学生已经对科举制度的读书人没准确概念了.所以现在来说,中国历史上能够有机会被四书五经深刻影响到的人的数量都值得仔细考虑.
中国君主教育的失败
如果说,那么六艺本身就是训练统治者的. 中国传统的读书人的教育逐步扭曲, 生于帝王家的孩子总该能接受一些好的教育了吧. 毕竟中国人对帝王之术津津热道. 但现在看来, 帝王们的教育质量也很堪忧.
在继续讨论之前我们要确认一下, 皇子/储君 的教育是谁来教育的? 皇帝吗? 不是, 皇帝很忙, 而是帝师, 帝师是什么来历? 是文官.(我没见过武官做帝师的), 那么文官怎么选上来的? 科举. 好了,问题实际已经可以结束了.
帝王教育的反面典型就是崇祯帝,首先他脱离实际生活. 康熙评价”总由生于深宫、长于阿保之手、不知人情物理故也。”还是很实在的.
崇祯很多事情没个B数, 袁崇焕说五年平辽,他都信了. 更要命的是文人有的问题,他倒也不拉下,比如沽名钓誉, 这是典型文人特征. 因为几百年来文人都在儒家的圈圈里打转, 而儒家又是”良心教”,上纲上线更厉害. 崇祯有追求, 觉得自己要立功,但自己又不会(四书五经里面也没真教你怎么治国啊, 真有治国的心思, 多看看商君书都比四书五经好.),就翻来覆去折腾,但他沽名钓誉觉得不能脏了自己手, 所以出了问题责任就甩给下面人,搞得谁都不敢真的给他干活了. 同样因为他沽名钓誉,所以迁不迁都,议不议和,这些事情上首鼠两端. 然后就狂下罪己诏.事情依然没法解决. 等到最后发现下面人都等着把他卖个好价钱给李自成的时候,只能在老歪脖子树上吊了事.
类似的情况也出在宋徽宗/宋钦宗这两活宝上, 你要是仔细看靖康相关的历史内容, 能把你气死. 可你能说宋徽宗接受的教育不好吗? 瘦金体了解一下.
所以我们常常觉得中国王朝后期为何皇帝总出幺蛾子, 光说他们昏庸无道太过标签化了, 可能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受到的教育体系无法提供作为皇帝所需的工作技能,而这种失调则可能是官僚体系故意为之.
1 教学内容僵化脱离实际
首先, 教给储君们的知识体系本身就不健全, 守成的帝王学习的东西不外乎中国传统读书人的四书五经的书本知识,一方面无用, 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于女真人都没用, 洋枪洋炮那就更完全没用,人家照轰不误.
然后就是僵化,这些书上全是绝对正确的圣人之言. 没有悬而未决的问题存在. 这种东西读多了,人的心智会受到影响的. 我实际上怀疑,如果拿当年的中国读书人的大脑去做MRI,再去和西方人,甚至非洲人比较, 可能会在大脑结构上发现一些获得性的东亚种族特异性的差异.
另一方面就是缺失, 领导人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我不清楚, 但我看了一下,宗室教育的内容似乎连数学都没有, 我不要求微积分这种西洋的近现代数学,就是做账房先生要用的算术技能,似乎也没有, 不管是明代的宗室教育的论文还是关于光绪教育的记录,还是溥仪的回忆录, 都是这个样子. 难道做臣子的不知道数字概念对于领导人的重要性吗? 换句话说, 皇帝最关心的应该是钱啊. 当然他们知道,不然就不会有各种变法了, 那为什么在储君的教育上一直没有改进呢?
而且都到20世纪了,溥仪上学5的时候还是这个样子:
尽管毓庆宫的时钟大得惊人,毓庆宫的人却是最没有时间观念的。看看我读的什么书,就可以知道。我读的主要课本是十三经,另外加上辅助教材《大学衍义》、《朱子家训》、《庭训格言》、《圣谕广训》、《御批通鉴辑览》、《圣武记》、《大清开国方略》等等。十四岁起又添了英文课,除了《英语读本》,我只念了两本书,一本是《爱丽思漫游奇境记》,另一本是译成英文的中国《四书》。满文也是基本课,但是连字母也没学会,就随老师伊克坦的去世而结束。总之,我从宣统三年学到民国十一年,没学过加减乘除,更不知声光化电。关于自己的祖国,从书上只看到“同光中兴”,关于外国,我只随着爱丽思游了一次奇境。什么华盛顿、拿破仑,瓦特发明蒸气机,牛顿看见苹果落地,全不知道。关于宇宙,也超不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如果不是老师愿意在课本之外谈点闲话,自己有了阅读能力之后看了些闲书,我不会知道北京城在中国的位置,也不会知道大米原来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当谈到历史,他们谁也不肯揭穿长白山仙女的神话,谈到经济,也没有一个人提过一斤大米要几文钱。所以我在很长时间里,总相信我的祖先是由仙女佛库伦吃了一颗红果生育出来的,我一直以为每个老百姓吃饭时都会有一桌子菜肴。
这种教出来, 怕不是傻子, 有些理解晋惠帝的”何不食肉糜”了.
2 教学效果没法保证
说完了教的内容, 那么假设因为时代的局限, 文人们只知道这些, 那么他们教的效果如何呢? 答案依然不能让人满意.
文言文不易懂,不好学, 实际上是刻意的结果. 不信看看明清的小说,很多都接近大白话了, 中国的文人是可以在毛笔+宣纸的技术条件下写出易懂的文字的. 因为文言文就是中国文人集团设立的”护城河”, 是黑话. 学了文言文, 掌握了文人集团的内部语言, 才有可能是他们的一员.
那么我们来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读古文的感受吧, 有多少人喜欢背古文呢? 我想应该不多. 皇子们也是孩子,他们也不喜欢读古文的.
皇子们的老师因为政治上要绝对可靠,往往都是老头. 老先生讲古文,则可能是最能让学生厌学的组合了, 幸好没有教数学.
这点,溥仪自己说的也很直接, 很真实:
我读的古书不少,时间不短,按理说对古文总该有一定的造诣,其实不然。首先,我念书极不用功。除了经常生些小病借题不去以外,实在没题目又不高兴去念书,就叫太监传谕老师,放假一天。在十来岁以前,我对毓庆宫的书本,并不如对毓庆宫外面那棵桧柏树的兴趣高。在毓庆宫东跨院里,有棵桧柏树,夏天那上面总有蚂蚁,成天上上下下,忙个不停。我对它们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心,时常蹲在那里观察它们的生活,用点心渣子喂它们,帮助它们搬运食品,自己倒忘了吃饭。后来我又对蛐蛐、蚯蚓发生了兴趣,叫人搬来大批的古瓷盆缸喂养。在屋里念书,兴趣就没这么大了,念到最枯燥无味的时候,只想跑出来看看我这些朋友们。
不喜欢古文,倒是喜欢蚂蚁,这不就是上课时听不下去走神的小学生吗?
私塾先生虽然不一定懂教育心理学, 但他一定希望自己学生能够考取功名, 所以碰到这种玩心重的孩子,戒尺是少不了了. 但是皇子的身份特殊, 这些法子就不能用了.
别的不说, 就说行礼问题, 私塾里面学生要给老师行礼,那么教皇子的老师这边, 是做学生的皇子(说不定已经是皇帝)给做老师的奴才/臣子行礼, 还是作为奴才/臣子的老师要给做为皇子/帝的学生行礼? 所以老师没办法在他的认知范围内提高教学质量. 皇子的教育自然就不好考核教育成果如何.
比如光绪的老师翁同龢,也碰到学生(光绪)厌学, 学生的手段么,也就是装病, 哭闹啊. 弄得他这个当帝师的也无可奈何自己都要落泪. 而他的手段顶多就是罚读.我想要是他儿子是这样,他肯定不是这个反应. 好歹光绪也算上道, 翁同龢感到欢欣鼓舞.
另外的方法就是杀鸡儆猴, 这个被杀的鸡, 当仁不让,就是陪太子读书的陪读小伙伴. 但这个方法效果好吗? 我很怀疑, 培养太子借刀杀人的本能倒是应该挺有效.
对于溥仪而言,大清国已经完了, 老师们对不上道的溥仪也不上心:
老师们对我的功课,从来不检查。出题作文的事,从来没有过。我记得作过几次对子,写过一两首律诗,做完了,老师也不加评语,更谈不上修改。
3 学生容易受其他因素干扰
我们上学时候听过很多名人少年时潜心学习的故事, 这些故事往往都突出一点就是清心寡欲,不管是不是因为贫穷而被逼清心寡欲.
比如孔子常说的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题外话, 这个实例实际上也说明孔子的教育已经是阉割了的六艺了,贫穷的条件是无法进行射御的教学的.
但皇子的身份特殊啊, 他有条件啊, 比如说, 虽然那些读书人不会教射御, 但是皇子们可是有足够条件骑马射箭的啊, 骑马射箭可比读圣贤书好玩多了啊,那么这些事情是谁张罗的呢? 是太监. 毕竟他们的工作就是让小皇子开心.
这一点很容易影响皇帝成年后对于太监群体与老师代表的文官群体的观感. 个人觉得明朝一堆幺蛾子皇帝,宫廷教育的失败再加上宦官的趁虚而入可能是其中一个原因.
另外一个比较隐秘的方面就是性方面, 皇子是很容易初试云雨情的,甚至是和乳母. 道学先生可不会讲解这些东西.如果皇子接触性的方式比较”怪异”那么对他们的成长影响也会很大. 比如说溥仪….
国外也不是没这样的事, 西班牙卡斯提尔的连续多位国王都曾经在未成年的时候被权臣性侵, 因为这样能让这些国王在这个权臣面前变得顺从.
官僚是否故意为之?
说了这么多, 实际上我怀疑的一个观点就是: 是否官僚在刻意的让皇帝变得无能?
从动机来说, 这么做对他们好处很多, 皇帝无法真正的处理政务,就得依赖他们这些官僚, 而他们就可以在实际操作中控制全局. 而且更安全.
不然碰到一个真的知道权力机构如何运行,而且读得懂官僚体系语言, 并且杀伐果断不顾虚名的皇帝, 他们这些官僚可能随时死无葬身之地.
伴君如伴虎,但如果这个老虎痴呆, 失明而且肌肉萎缩的, 那就不仅没什么好怕的,而且还能顺走一些本该喂给老虎的牛肉, 更妙的是,他们自己就是下一代小老虎的饲养员.
这种两者应当是上下级关系, 但是却在互相算计的情况在处于封闭环境中的皇帝-官僚(内廷-外朝)二元体制下,几乎是必然结果.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皇权, 也有军队,但是他时刻要提防亲戚来谋反, 而自己受到的教育水平实际上并不高. 这种情况下他手里牌并不多.比如明朝时候皇帝只能依靠特务与太监(当然这两者还是被写书的文人骂成狗),不然的话皇帝就事实辞职,要么常年不上朝, 或是当宫廷木匠.
读书人组成的官僚虽然身份是臣子, 但是他们是利益共同体, 控制话语权(写书),而且往往任期更久. 谁说一朝天子一朝臣, 但换来换去,都是科举上来的读书人.几朝元老也不少见啊. 比如明朝后期虽然看上去文人拉帮结派斗来斗去, 但这些是文人内斗,这种内斗在事实阻止皇帝插手真正重要的政务, 比如说,整个明朝死到临头了都没能让江南的士绅(东林党)纳税.
文人集团的弹药是什么?是弹劾, 是奏章, 是文字, 所以清朝皇帝禁止文人的盟社小团体,让你分散开来, 就搞文字狱砍你头,让你哑火, 等你在肉体上被消灭,剩下的肉体被调教好之后,清朝的皇帝搞了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还不是乖乖搞成? 清朝皇帝风评如何? 各个勤政为民, 就问你服不服啊.
而这个观点, 鲁迅在”谈皇帝”(华盖集续编)中早就提出了,全文不长, 也不难懂, 所以直接抄过来了:
中国人的对付鬼神,凶恶的是奉承,如瘟神和火神之类,老实一点的就要欺侮,例如对于土地或灶君。待遇皇帝也有类似的意思。君民本是同一民族,乱世时“成则为王败则为贼”,平常是一个照例做皇帝,许多个照例做平民;两者之间,思想本没有什么大差别。所以皇帝和大臣有“愚民政策”,百姓们也自有其“愚君政策”。
往昔的我家,曾有一个老仆妇,告诉过我她所知道,而且相信的对付皇帝的方法。她说——
“皇帝是很可怕的。他坐在龙位上,一不高兴,就要杀人;
不容易对付的。所以吃的东西也不能随便给他吃,倘是不容易办到的,他吃了又要,一时办不到;——譬如他冬天想到瓜,秋天要吃桃子,办不到,他就生气,杀人了。现在是一年到头给他吃波菜,一要就有,毫不为难。但是倘说是波菜,他又要生气的,因为这是便宜货,所以大家对他就不称为波菜,另外起一个名字,叫作‘红嘴绿鹦哥’。”
在我的故乡,是通年有波菜的,根很红,正如鹦哥的嘴一样。
这样的连愚妇人看来,也是呆不可言的皇帝,似乎大可以不要了。然而并不,她以为要有的,而且应该听凭他作威作福。至于用处,仿佛在靠他来镇压比自己更强梁的别人,所以随便杀人,正是非备不可的要件。然而倘使自己遇到,且须侍奉呢?可又觉得有些危险了,因此只好又将他练成傻子,终年耐心地专吃着“红嘴绿鹦哥”。
其实利用了他的名位,“挟天子以令诸侯”〔2〕的,和我那老仆妇的意思和方法都相同,不过一则又要他弱,一则又要他愚。儒家的靠了“圣君”来行道也就是这玩意,因为要“靠”,所以要他威重,位高;因为要便于操纵,所以又要他颇老实,听话。
皇帝一自觉自己的无上威权,这就难办了。既然“普天之下,莫非皇土”〔3〕,他就胡闹起来,还说是“自我得之,自我失之,我又何恨”〔4〕哩!于是圣人之徒也只好请他吃“红嘴绿鹦哥”了,这就是所谓“天”。据说天子的行事,是都应该体帖天意,不能胡闹的;而这“天意”也者,又偏只有儒者们知道着。
这样,就决定了:要做皇帝就非请教他们不可。
然而不安分的皇帝又胡闹起来了。你对他说“天”么,他却道,“我生不有命在天?!”〔5〕岂但不仰体上天之意而已,还逆天,背天,“射天”〔6〕,简直将国家闹完,使靠天吃饭的圣贤君子们,哭不得,也笑不得。
于是乎他们只好去著书立说,将他骂一通,豫计百年之后,即身殁之后,大行于时,自以为这就了不得。
但那些书上,至多就止记着“愚民政策”和“愚君政策”全都不成功。
二月十七日。
所以, 我的观点实际上就是文官并没有像鲁迅文中那样只是靠着圣君天意这些虚名, 用劝解的方法哄皇帝来依靠自己. 而是利用自身对教育的控制权来提供无用的教育来让皇帝缺乏应有的技能,而不得不依赖他们.
因为不信圣君天意这套的的皇帝总会有的, 但是如果这个皇帝发现自己对实际问题也束手无策,不得不指望他们能有办法, 这才是稳妥的控制.
这套方法的问题是没有进取心,(儒家一开始就是要恢复周礼,本来就没进取心) 它让皇帝和自己手下的文官变得一样的无能了.
所以中国在吃光先秦到秦汉的尚武传统的红利,开始玩科举,又在宋朝吃光对外族的军事技术优势红利之后, 不可避免的开始马尔萨斯的轮回,说白了就是坐等外族入侵,由他们来打破这个循环.
-
剑桥插图古希腊史 The Cambridge ilustrated history of Ancient Greece [英] Paul Catledge 主编 郭小凌 张俊 叶梅斌 郭强 译 ↩
-
中文版的演说词可以参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16a0870102yj60.html ↩
-
《国史大纲》修订本(全 二 册)商务印书馆 钱 穆 著 北京民族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印刷 ISBN 7-100-01766-1/K·413 ↩
-
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美)本内特,(美)霍利斯特著;杨宁、李韵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10 书名原文:Medieval Europe: A short History ISBN 978-7-80745-082-5 ↩
-
溥仪:我的前半生 ↩